考研幫 > 專業(yè)課 > 復習經驗

2016年中醫(yī)綜合考研大綱及變化解析

  2016考研中醫(yī)綜合新大綱剛剛發(fā)布,經過嚴謹認真的核對,發(fā)現(xiàn)新舊大綱并無太大變化,唯一的變化就是《針灸學-經絡腧穴各論》中(2.下列常用經穴的定位、主治及刺灸方法)新增“照海”這一穴位。

  Ⅰ考試性質
  中醫(yī)綜合是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中醫(yī)藥學專業(yè)的碩士研究生而設置具有選拔性質的全國招生考試科目。其目的科學、公平、有效地測試考生是否具備繼續(xù)攻讀碩士學位所需要的中醫(yī)藥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,評價的標準是高等學校中醫(yī)藥學專業(yè)優(yōu)秀本科畢業(yè)生能達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,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擇優(yōu)選拔,確保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質量。

  Ⅱ考查目標
  中醫(yī)綜合考試范圍為中醫(yī)基礎理論、中醫(yī)診斷學、中藥學、方劑學、中醫(yī)內科學和針灸學六部分。要求考生比較系統(tǒng)地理解和掌握中醫(yī)藥學的基礎理論知識,能夠理論聯(lián)系實際;能夠運用中醫(yī)學的理、法、方、藥,對臨床常見病證進行辨證論治,有較好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
  本考試旨在三個層次上測試考生對中醫(yī)藥學基礎理論知識掌握的程度和運用能力。三個層次的基本要求分別為:
  1.熟悉記憶:根據(jù)試題,要求考生聯(lián)想所熟悉、記憶的有關中醫(yī)藥學基礎理論、診法辨證、常用藥物和方劑的效用特點、配伍運用,以及臨床常見病證的辨證論治規(guī)律等知識,運用科學、明晰的中醫(yī)學術語,準確地表述其概念和基本原理。
  2.分析判斷:運用中醫(yī)藥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,分析、解釋疾病發(fā)生、發(fā)展及診治的機制,并對不同的藥物、方劑和病證進行鑒別與判斷。
  3.綜合運用:通過對所學中醫(yī)藥學基本理論和方法的綜合運用,能闡釋有關的理論問題,并對臨床常見疾病進行正確的辨證診斷、立法、處方用藥及調護。

 ?、罂荚囆问胶驮嚲斫Y構
  一、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
  本試卷滿分為300分,考試時間為180分鐘。
  二、答題方式
  答題方式為閉卷、筆試。
  三、試卷內容結構
  中醫(yī)基礎理論30題
  中醫(yī)診斷學30題
  中藥學30題
  方劑學30題
  中醫(yī)內科學35題
  針灸學25題

  四、試卷題型結構
  A型題80小題,每小題1.5分,共120分
  B型題40小題,每小題1.5分,共60分
  X型題60小題,每小題2分,共120分

 ?、艨疾閮热?/strong>
  一、中醫(yī)基礎理論
  (一)緒論
  1.中醫(yī)學和中醫(yī)基礎理論的基本概念。
  2.中醫(yī)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(fā)展
  《黃帝內經》、《難經》、《傷寒雜病論》對中醫(yī)學理論體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義。
  歷代著名醫(yī)家對中醫(yī)學理論的充實和發(fā)展。金元四大家,溫病學派的主要貢獻。
  3.中醫(yī)學的基本特點
  (1)整體觀念:即對機體自身整體性和內外環(huán)境統(tǒng)一性的認識,體現(xiàn)于中醫(yī)的生理、病理、診法、辨證和治療等各方面。
  (2)辨證論治:是中醫(yī)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。證的概念,辨證與論治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,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的含義及運用。

  (二)精氣、陰陽五行
  1.精氣學說
  (1)精氣學說的基本概念。
  (2)精氣學說的基本內容:精氣是構成宇宙的本原,精氣的運動與變化,精氣是天地萬物相互聯(lián)系的中介,天地精氣化生為人。
  (3)精氣學說在中醫(yī)學中的應用:對精氣生命理論構建的影響、對整體觀念構建的影響。
  2.陰陽學說
  (1)陰陽的基本概念及事物陰陽屬性的相對性。
  (2)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:陰陽的對立制約、互根互用、交感互藏、消長平衡、相互轉化的含義及其在自然界、人體生理、病理上的體現(xiàn)。
  (3)陰陽學說在中醫(yī)學中的應用: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,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,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,并用于疾病的診斷與治療。
  3.五行學說
  (1)五行的基本概念。
  (2)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:五行的特性及事物五行屬性的推演與歸類,五行的生克、制化和乘侮。
  (3)五行學說在中醫(yī)學中的應用:說明五臟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關系,以及五臟與形體、官竅的關系,并將自然界的變化與臟腑形體官竅聯(lián)系起來,說明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與傳變,用于疾病的診斷與治療。
  4.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的特點及綜合運用。

  (三)藏象
  1.藏象與藏象學說的含義,藏象學說形成的基礎及主要特點。
  2.五臟、六腑、奇恒之腑各自的共同生理特點及區(qū)別。
  3.五臟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在志、在液、在體和在竅。
  4.六腑的生理功能。
  5.腦、女子胞的生理功能。
  6.臟腑之間的關系:臟與臟之關系,包括心與肺、心與脾、心與肝、心與腎、肺與脾、肺與肝、肺與腎、肝與脾、肝與腎、脾與腎的關系;臟與腑之間的關系,包括心與小腸、肺與大腸、脾與胃、肝與膽、腎與膀胱的關系;六腑之間的關系。

  (四)氣、血、津液
  1.氣
  (1)氣的基本概念。
  (2)氣的生成。
  (3)氣的生理功能。
  (4)氣的運動和運動形式:“氣機”的概念及氣的升降出入在人體生理活動中的體現(xiàn)。
  (5)氣的分布與分類:元氣、宗氣、營氣、衛(wèi)氣的概念、組成、分布與主要功能。
  2.血
  (1)血的概念及生成。
  (2)血的功能及運行。
  3.津液
  (1)津液的概念及功能。
  (2)津液的生成、輸布和排泄;脾、肺、腎及三焦在津液代謝中的作用及調節(jié)機制。
  4.氣血津液之間的相互關系
  (1)氣和血的關系:氣能生血,氣能行血,氣能攝血,血為氣母。
  (2)氣和津液的關系:氣能生津,氣能行(化)津,氣能攝津,津能載氣。
  (3)血和津液的關系:津血同源。

  (五)經絡
  1.經絡的概念及經絡系統(tǒng)的組成。
  2.十二經脈的名稱、走向與交接規(guī)律、分布規(guī)律、表里關系及流注次序。
  3.十二經脈的循行部位。
  4.奇經八脈的含義、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。
  5.經別、別絡、經筋、皮部的含義及生理功能。
  6.經絡的生理功能及經絡學說的應用。

  (六)病因與發(fā)病
  1.病因
  (1)中醫(yī)學病因分類的沿革及中醫(yī)認識病因的方法。
  (2)六淫的含義,六淫致病的一般特點,六淫外感與內生“五邪”之區(qū)別。
  (3)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六淫病邪各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。
  (4)癘氣病邪的含義及致病特點。
  (5)七情內傷的基本概念及致病特點。
  (6)飲食不節(jié)的致病特點及病理表現(xiàn)。
  (7)勞逸損傷的致病特點及病理表現(xiàn)。
  (8)痰飲、淤血、結石的概念、形成原因及其致病特點。
  2.發(fā)病機制
  (1)邪正與發(fā)病:邪氣和正氣的概念及其在疾病發(fā)生、發(fā)展和變化中的關系。
  (2)內外環(huán)境與發(fā)病的關系。

  (七)病機
  1.病機的概念及其層次。
  2.邪正盛衰病機
  (1)邪正盛衰與疾病的虛實變化:邪氣盛則實,精氣奪則虛;真虛假實,真實假虛;由實轉虛;因虛致實;虛實夾雜等。
  (2)邪正盛衰與疾病的轉歸:正勝邪退,邪勝正衰,邪正相持,正虛邪戀,邪去正不復。
  3.陰陽失調病機
  (1)陰陽失調病機的概念。
  (2)陰陽失調病機的內容:陰陽偏勝、陰陽偏衰、陰陽互損、陰陽格拒、陰陽亡失等病機的概念、特點、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(xiàn)。
  4.氣血失常病機
  (1)氣血失常病機的概念。
  (2)氣血失常病機的內容
  氣的失常:氣虛、氣機失調(氣滯、氣逆、氣陷、氣閉和氣脫);血的失常:血虛、血瘀、血熱;氣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調:氣滯血瘀、氣不攝血、氣隨血脫、氣血兩虛、氣血不榮經脈等場機的概念、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(xiàn)。
  5.津液代謝失常病機
  (1)津液代謝失常病機的概念。
  (2)津液代謝失常病機的內容:津液不足,津液的輸布、排泄障礙,津液與氣血的功能失調,津停氣阻、氣隨液脫、津枯血燥、津虧血瘀等病機的概念、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(xiàn)。
  6.內生“五邪”病機
  (1)內生“五邪”病機的含義。
  (2)內生“五邪”病機的內容:風氣內動(肝陽化風、熱極生風、陰虛風動、血虛生風、血燥生風)、寒從中生、濕濁內生、津傷化燥、火熱內生等的概念、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(xiàn)。
  7.經絡病機
  (1)經絡病機的概念。
  (2)經絡病機的內容:經絡氣血偏盛偏衰、經絡氣血逆亂、經絡氣血運行不暢、經絡氣血衰竭等的概念及病理表現(xiàn)。
  8.臟腑病機
  (1)臟腑病機的概念、臟腑病機學說的形成及沿革。
  (2)五臟的陰陽氣血失調:心陽心氣的失調、心陰心血的失調,肺氣的失調、肺陰的失調,脾陽脾氣的失調、脾陰的失調,肝氣肝陽的失調、肝血肝陰的失調,腎的精氣不足、腎的陰陽失調等病機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(xiàn)。
  (3)六腑功能失調病機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(xiàn)。
  (4)奇恒之腑腦、髓、骨、脈、女子胞等功能失調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(xiàn)。

  (八)防治原則
  1.預防
  (1)未病先防:調養(yǎng)身體,提高正氣抗邪能力;防止病邪侵害。
  (2)既病防變:早期診治,根據(jù)疾病傳變規(guī)律,先安未受邪之地。
  2.治則
  (1)治則的概念、治則與治法的關系。
  (2)治病求本:標和本的含義,治病必求于本的重要意義,正治與反治的含義及其適應范圍;治標與治本的運用方法及其適應范圍:急則治其標,緩則治其本,標本兼治。
  (3)扶正與祛邪的基本概念、適應范圍及其應用原則和方法。
  (4)調整陰陽:調整陰陽的概念和原則,損其偏盛的基本方法及其適應范圍,補其偏衰的基本方法及其適應范圍。“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,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”,“陽中求陰”,“陰中求陽”等法則的含義及應用。
  (5)調整臟腑生理功能的基本原則和方法。
  (6)調理氣血的基本原則和方法。
  (7)因時制宜、因地制宜、因人制宜的含義及其運用。

  二、中醫(yī)診斷學
  (一)緒論
  1.中醫(yī)診斷學的主要內容:四診、辨證、辨病、病案書寫。
  2.中醫(yī)診斷的基本原理:司外揣內,見微知著,以常達變。
  3.中醫(yī)診斷的基本法則:整體審察、四診合參、辨病與辨證相結合。
  4.中醫(yī)診斷學的發(fā)展簡史。

  (二)望診
  1.望診的概念和原理。
  2.望神:得神、失神、假神及神亂的表現(xiàn)與臨床意義。
  3.望色:常色和病色的概念,面部的臟腑分屬部位,五色的主病,望色十法的內容。
  4.望形體:強、弱、胖、瘦及常見畸形的表現(xiàn)與臨床意義。
  5.望姿態(tài):常見異常姿態(tài)的表現(xiàn)與臨床意義。
  6.望頭面五官:頭面與發(fā)、目、鼻、耳、口與唇、齒齦及咽喉的常見異常表現(xiàn)與臨床意義。
  7.望軀體:頸項、胸脅、腹、背部、腰部及四肢的常見異常表現(xiàn)與臨床意義。
  8.望二陰:前陰、后陰的常見異常表現(xiàn)與臨床意義。
  9.望皮膚:全身皮膚色澤變化及斑疹、白(?)、癰、疽、疔、癤等的表現(xiàn)與臨床意義。
  10.望排出物:痰涎、嘔吐物、大便、小便等色、質、量變化的內容與臨床意義。
  11.望小兒食指絡脈:望食指絡脈的方法及常見食指絡脈變化的臨床意義。
  12.望舌:舌診的原理;舌診的方法和注意事項,舌診的內容,正常舌象的特征及其生理變異,望舌體(舌神、舌色、舌形、舌態(tài)及舌下絡脈)的內容及其臨床意義,望舌苔(苔質、苔色)的內容及其臨床意義,舌象分析要點及舌診的臨床意義,危重舌象診法。

  (三)聞診
  1.聽聲音:語聲、語言、呼吸、咳嗽、嘔吐、呃逆、噯氣、太息、噴嚏、呵欠和腸鳴等聲音的改變及其臨床意義。
  2.嗅氣味:病體與病室異常氣味的臨床意義。

  (四)問診
  1.問診的一般內容:問一般情況、問生活史、問家族病史、問既往病史、問起病及現(xiàn)在癥狀。
  2.問現(xiàn)在癥狀
  (1)問寒熱:寒、熱的基本概念,惡寒發(fā)熱、但寒不熱、但熱不寒、寒熱往來的概念、表現(xiàn)類型及臨床意義。
  (2)問汗
  表證辨汗:無汗與有汗的產生機制及其臨床意義。
  里證辨汗:自汗、盜汗、大汗、戰(zhàn)汗、黃汗的表現(xiàn)及其臨床意義。
  局部辨汗:頭汗、半身汗、手足心汗、陰汗的表現(xiàn)及其臨床意義。
  (3)問疼痛
  問疼痛的性質:脹痛、刺痛、走竄痛、固定痛、冷痛、灼痛、絞痛、隱痛、重痛、痠痛、掣痛和空痛的表現(xiàn)及其臨床意義。
  問疼痛的部位:頭痛、胸痛、脅痛、胃脘痛、腹痛、背痛、腰痛、四肢痛和周身疼痛的類型及其表現(xiàn)。
  (4)問頭身胸腹不適:頭暈、胸悶、心悸、脅脹、脘痞、腹脹、身重、麻木和乏力等癥狀的表現(xiàn)及其臨床意義。
  (5)問耳目:耳鳴、耳聾、目痛、目眩、目昏和雀盲的表現(xiàn)及其臨床意義。
  (6)問睡眠:失眠的概念及常見原因,嗜睡的概念及常見原因。
  (7)問飲食口味
  口渴與飲水:口不渴、口渴多飲、渴不多飲等的表現(xiàn)及其臨床意義。
  食欲與食量:食欲減退、厭食、多食易饑、饑不欲食、偏嗜食物等的表現(xiàn)及其臨床意義。
  口味:口淡、口苦、口甜、口酸、口咸、口澀和口黏膩的臨床意義。
  (8)問二便
  大便:大便便次、便質、排便感異常的表現(xiàn)及其臨床意義。
  小便:小便尿量、尿次及排尿感異常的表現(xiàn)及其臨床意義。
  (9)問婦女
  月經:月經異常的表現(xiàn)及其臨床意義。
  帶下:帶下異常的表現(xiàn)及其臨床意義。

關于"最后階段,真題的正確打開方式_備考經驗_考研幫"15名研友在考研幫APP發(fā)表了觀點

掃我下載考研幫

考研幫地方站更多

你可能會關心:

來考研幫提升效率

× 關閉